携程又爆“杀熟”大瓜……

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,中国人的关系更加强调角色之间在关系当中的地位的差别。由亲向疏、从近到远排列这些角色身份,使之成为一个位差系统。

欺骗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,开始了对自己熟人关系的滥用。“杀熟”对象是,往往遵循是差序格局从疏到亲的顺序行为的这种倒差序格局性,从情感性来说是由欺骗者对于人际关系中亲疏关系的心理梯度决定;从工具来说,由各种关系所具有的稀缺性程度和稳定性程度决定。

用大白话就是,专门宰熟悉的人甚至亲密的人。利用的就是熟悉和亲密会产生的信任感,这是人际关系中最坏的一种模式。那些深陷传销组织,或者卖保险的,往往会对身边人下手,陌生人他们也没本事骗。

到了网络时代,杀熟有了新的内涵,也就是你越常用哪些网站和APP,网站和APP利用后台大数据分析就越了解你的喜好,对价格是否敏感等信息,你用的越多同时也说明依赖性越强,于是对于常客来说,可能付出的价格反而要比新用户更多——毕竟要用廉价来对新用户产生粘性。

这种新时代的杀熟我们不陌生,已经讨论了很久很久,当然也没什么结论和结果。有时候价差也不大,懒惰的人如我就很容易忽略过去,毕竟用顺手和习惯的app,也不可能说不用就不用,改变一个习惯是很难的。

因此虽然不断有讨论,基本都无疾而终。最近,关于杀熟的话题又来了。

近日,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喊话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,质疑携程“大数据杀熟”的图片在网上疯传。

为什么会疯传?还不是因为于大伙的心皆戚戚焉么。

携程方面给出的解释是,“机票价格都是航司根据需求随时在变动的”,但这个理由无法让黄渊普满意。之后黄渊普搜索了几趟国际航班,发现不少航班在携程的价格都高于其他平台。

因此,黄渊普产生了两个疑问,一,携程的最高会员购票不存在价格优势?二,和其他平台相比,携程本身不具备价格优势?

就此事,携程方面对媒体表示,携程不存在“杀熟”的情况,国际机票的价格会有波动,显示价格不同可能是“对接的价格在缓存中”导致的。

这个答复太官方了,只有一个问题:有没有看的时候是4000多,下单变成3000多,然后买完又变成4000多的例子?如果这种情况也有,那么缓存之说是符合逻辑的,如果这种情况从来没出现过,难道缓存也有智慧,懂得先用廉价吸引人,付钱时候再涨价?

随便搜了下,这种事太多了,从订飞机票订酒店到打车,甚至从外卖到听音乐,大数据杀熟的劣迹斑斑。

不信我们一个个来,刚才是订机票的,我们看看订酒店有朋友发现的事:

不同的手机,同时打开一个网站,查找一家酒店的时候:

打车:

吃外卖:

甚至听音乐:

连人民日报都对此发表过评论,讲的也算中肯:

可惜讲的问题都对,方法却等于没说。

一般能这样做的平台,都是有相当用户积累的平台,甚至就是市场上那头部几家,如果都这样干,讲真用户可选择余地并不大。

比如我也知道买机票去官网经常会更加优惠,但这就很不方便,得先用平台去看看有哪些航班,挑好后再看是哪个航空公司,再去下航空公司的app,除非特别闲且特别有耐心的人,普通人很难真的做到货比三家,大部分还是算了算了。

哪怕一些app口碑早就不咋的,还是得用。相信这些app的后台们也清晰的知道这一点,于是更加得心应手肆无忌惮,加上有AI加持,更是不必用心,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取超额利润。

关于第二条加强监管就更没必要了,监管结果无非罚款,只要这个社会基础和根源不解决,那些罚款还是会通过各种杀熟手段捞回去,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,成本总是会让最终消费者承受。而且,监管过度只会帮助监管者扩权导致寻租空间增大,并不能达到监管本身想要的效果。

那么是不是就没办法了,也有。个体不嫌麻烦,可以买个最便宜的手机下一堆类似app专门用来订票订餐打车。只是这种所谓的方式跟app大数据斗智斗勇太过卑微太过憋屈,而下面这位胡女士做的就很好,用法律武器控告。曾经有一个案子就是典型的杀熟,主角就是上述那家公司:

这个案子还获奖了:

然而胡女士仅仅是取得了微小的胜利,因为最后的判决依照现行法律,也就是赔了三倍而已:

我们就计算打官司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收益相比,收益微不足道,对这些杀熟成性的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惩罚。所以下面就有人回复:

这是正确思路,只有每次打官司且打赢后,能获得高额赔偿,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出于利益而不是义愤拿起法律武器,利益的驱动要远远大于义愤的驱动,这也是市场规律的决定性作用。

除了这个途径,应该没有更好的路径了。

在每个人拿起法律武器前,估计这次讨论也会像以往那些杀熟的案例一样,沉淀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
杀熟照旧。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读懂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nust.com/26/10/6321.html

(0)
读懂财经的头像读懂财经
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26 日
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26 日

相关推荐

  • 五大行市值蒸发近万亿,成长风格能否接力高股息引领反弹?

    五大行、“三桶油”、公用事业为代表的红利资产继续下探,引发了高位股补跌是否意味着大盘底部将近的讨论。 9月11日,银行指数收跌2.31%,回吐4月中旬以来全部涨幅;“三桶油”总市值一天蒸发近800亿,均收出长下影线,中国石油9月已累计下跌13.21%;长江电力放量跌超4%。 今年前8个月,高股息板块一枝独秀,不少个股创下历史新高。到8月末,获利盘开始从高股息…

    科技 2024 年 9 月 12 日
    2000
  •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,该不该“All in”牛市?

    刚过去的交易周(9.23~9.27),A股反弹有多猛,“牛回速归”的感觉有多强,相信已不需要太多复述。这里贴一组数据: 指数表现 万得全A周线收出超长阳线,“金九银十”的金九已然兑现↓ 行业表现(申万一级行业,来源:Wind) 个股表现 本周5292家收涨,48家收跌,8家收平; 截至周五,年内收涨个股仅1054家,收跌的仍有4299家。 以及本周涨幅榜TO…

    科技 2024 年 9 月 29 日
    1700
  • 巴克莱:不要和美联储作对,周期股的机会来了

    美联储大幅降息50基点,本周彻底引爆全球市场,除了美债几乎所有资产都在大涨。巴克莱认为,大幅降息有助于美国经济软着陆,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应该与美联储作对,应避免做空周期性股票。 在周五公布的报告中,巴克莱的Emmanuel Cau分析师团队写道: 现在很明显,美联储已经转向了增长保护模式。时间会证明一切,但随着即将到来的数据保持稳定,软着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。…

    科技 2024 年 9 月 22 日
    1400
  • 高盛资产配置研究主管警告:市场信心恢复太快

    高盛资产配置研究主管Christian Mueller-Glissmann最新表示,在全球风险资产遭遇大幅抛售后,市场信心迅速恢复,这应该被视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。投资者可以将8月初的股市暴跌视为类似于“警告”。 8月上旬,市场对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担忧以及日元“套利交易”平仓,导致美股一度重挫。标普500指数在8月5日大跌3%,创下2022年以来的最大单…

    科技 2024 年 8 月 29 日
    2800
  • 前亚洲首富,突遭做空

    中国基金报记者 安曼 刚刚过去的周末,美国卖空机构兴登堡(Hindenburg Research)发布了一份新报告,矛头直指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(SEBI)和阿达尼集团。 8月12日,印度阿达尼集团旗下公司股价开盘直线下跌,阿达尼企业跌幅一度高达5.3%。 阿达尼天然气公司一度暴跌近14%。 兴登堡最新爆料 直指印度证监会主席 据兴登堡援引的举报人文件显示,印…

    科技 2024 年 8 月 12 日
    2600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