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访客

大模型2024:应用起跑,钱不停烧

访客 2024-12-03 12:10:43 19551
大模型2024:应用起跑,钱不停烧摘要:   站在2024年底回望,王小川大概预料不到,这一年对于他和他的百川智能而言,会是这样的一年。  2024年第一天,王小川收到许多朋友给他发来的“元旦快乐”祝福短信。他回道:智能纪...

  站在2024年底回望,王小川大概预料不到,这一年对于他和他的百川智能而言,会是这样的一年。

大模型2024:应用起跑,钱不停烧

  2024年第一天,王小川收到许多朋友给他发来的“元旦快乐”祝福短信。他回道:智能纪元二年元旦快乐。

  百川智能是一家大模型公司,旨在打造基础大模型及颠覆性上层应用。在成立百川智能之前,王小川曾在互联网行业闯荡,他一手创办的搜狗在2021年被腾讯全资收购后,便卸任了CEO,准备享受财富自由的人生。

  直到遇见ChatGPT,他惊奇地发现,ChatGPT能记住多轮对话,能准确理解他每一次的指令,并可以连续执行。那种兴奋感他至今都记得,但随即到来的是压迫感,美国的技术那么领先,他要创业大模型、要迎上去,这可能也源于他作为清华系一员的求真底色。

  北京北四环外的五道口曾是上一代互联网巨头萌芽与壮大的地方,现在,风口行业完成了时代的交棒。

  从清华南门出发,走过成府路,再到知春路,虽然只有短短几公里的路途,实则是一场寻找清华系大模型公司的旅程,中国版OpenAI,就藏在这几栋楼里。

  2023年4月,在清华科技园——大厂梦结束的地方,王小川宣布百川智能成立。

  大模型像个熔炉,投入大量的人、时间、金钱、资源,换来AI的进步。令人焦虑的是,作为人类最前沿的未来产业,如何赢利,尚待时间。

  但至少,ChatGPT推出的用户付费模式,让大模型的商业化有了初步变现的可能,已经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的“百川智能们”率先走下场。

  与其他一些行业的逐渐冷淡与平静相比,这一未来产业沸腾的创投场景,仍在继续。如果说2023年属于国产大模型基座期,2024年则是大模型应用起跑的一年。

  起跑线上,还有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等大厂。只是跟以往的姿态不同,从前总是大厂坐在终点,冷眼看创业公司围斗,买单最后的赢家。如今,大厂必须跟所有人一起,共同寻找AI未来产业的月牙泉。

  从互联网,换挡AI未来产业

  2023年,是中国大模型的创业元年。

  自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后,全球人工智能行业走过冬眠期,国内打造基础大模型创业蔚然成风。赛道上挤满了人,所有创业者都在抢人、抢钱、抢夺训练大模型必须的算力芯片,互联网那股热乎劲似乎一下就翻篇了。

  新成立的百川智能也没有落下这股热潮,成立不到百天,便发布了Baichuan-7B、Baichuan-13B两款开源可免费商用的中文大模型,至今已推出12款大模型,包括基础大模型。

  2024年中,百模大战如火如荼之际,一场价格战,让大模型行业抵达“分水岭”。API(一种面向企业的服务)降到了白菜价,商业化的问题被摆到台面上,“大模型泡沫”一词在行业内流传,让人焦虑和绝望。

 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走到今天,王小川看过太多次价格战。“大家实在太看好这个时代的前景,不愿意失去任何机会,宁愿(降到)0元的价格也要入场。价格战能从侧面反映出,大家对这个时代的AI能力是有憧憬的。”

  价格战后,很多企业开始清醒,当大模型技术的演进曲线从陡峭趋于平缓,烧钱不能是常态,务实成为共识:一边探索大模型性能的边界,一边关注商业化应用的落地。

  百川智能也深谙规则,在大模型的海上,即便是发布了Baichuan7B、13B,做出了通用大模型,也只相当于拿到了行船的许可证,还要想清楚做什么样的应用,选择去哪个产业海域里航行。

  王小川来自清华。清华系创业帮有两大特色,一个是坚持,一个是落地。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这件事上,数十年间的坚持尤为可贵,也正是这份坚持,创造另一种特色:落地。

  更未来的大模型应该长什么样,他心中一直有雏形。

 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,流行一句话——“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”。王小川有一个类似的新理念——“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”。反复重申这个观点,是因为王小川要做医疗垂直大模型,造AI医生。

  其实,王小川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热爱是有迹可循的。早在2017年,王小川就参与投资了中医互联网平台小鹿中医的B轮;离职搜狗后,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,去了医疗、健康、生命科学的领域探索,还成立了北京五季健康咨询有限公司,主要围绕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医疗科技公司。

  医疗健康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民生领域之一,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、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,医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。

  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医生供给却是不足的。与互联网行业“得用户者得天下”的理念不同,医疗行业中,医生是最关键的资源,所以医疗行业有句话叫“得医生者得天下”。互联网行业通过优惠、打折、免费、补贴来获客,但医疗行业更多是花钱找黄牛,约到医生。

  在王小川看来,提升医生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机会,在以匹配为核心的信息时代,更多的是找医生。但在智能时代,要变成造医生。

  医疗是一个要同时做服务和科研的行业,领域之纵深,必须要在不断实践中找认知。“所以不要认为单个医生多强,除去科研的时间,满打满算,单个医生一辈子只能看3万个病人,但大模型今天能够把所有的数据放一块,甚至能像医生一样地看1000万个病人。”王小川一针见血。

  不过,自提出要落地医疗后,行业对他的质疑声从未休止。人工智能本就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兴产业,教会机器本身已经很难了,而让机器帮助到人,甚至给人看病,在很多人眼中是天方夜谭。

  一位医疗行业的人士告诉和讯商业,目前所谓的智能医生只回答问题,不能发现问题,更不会梳理患者的描述,但现实中,大部分患者其实无法精准描述出自己的症状,需要医生在不确定性中下判断。

  一系列的问题还在衍生,更多投资人和行业人提问投向百川智能。医疗事关生死,技术靠谱吗?国家政策法律如何?还有监管,落地的时候,是否会受到医疗行业本身特点而约束重重?

  再后来,王小川发现,一个实打实的案例可能更容易回答这些问题。

  真正扳回一局,是2024年8月28日,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计划共同推出“一大四小”五款AI医疗产品,用AI赋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,以及区域均衡布局。

  “儿科对医疗大模型的需求更迫切。小朋友隔三差五就生病,甚至半夜要去急诊,去了还可能交叉感染,去医院就诊对患者的成本很高,医院的体验也不好,那怎么能让他别来?就类似国家提倡的分级医疗,通过医疗大模型路径实现医疗供给的普及化。”对于选择儿科切入,王小川有自己的理解。

  商业化初步跑通。理想状态下,短期可能只是医院下注,但最终的买单方可以延伸到保险、政府或者个人。百川智能要的落地不止医院内,是要走向院外,一场医疗大模型季风就此成形。

  如今,除了百川智能,包括智谱AI、月之暗面、Minimax、零一万物、阶跃星辰在内的六家中国大模型初创公司,被业界冠以“六小虎”之称。过去一段时间,他们都在烧钱抢算力、抢人才,在基础和应用侧发力,月之暗面的应用Kimi推出20万字长文本输入的功能,Minimax的AI陪伴产品Talkie在海外缔造增长神话,让中国AI未来产业的雏形呼之欲出。

  国产AI,清华造

  百川智能坐落在清华南门附近的清华科技园内,与清华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,不但王小川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,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茹立云、洪涛均为清华大学背景。

  清华科技园内,还有清华系的另一位成员:智谱AI,与百川智能隔路相望。智谱AI创始团队同样根植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,其CEO张鹏、总裁王绍兰博士、首席科学家唐杰教授均来自清华。

  转个弯,知春路上的量子芯座内,还有“六小虎”的另一“虎”月之暗面,创始人杨植麟,师承唐杰,是90后清华系的代表人物。

  放眼整个五道口,坐落着无数大模型初创公司,在这个新世界,清华系耀眼夺目。据统计,2019年-2024年,至少有40位清华校友下场创业投入大模型产业,创办企业超过18家。

  而“百川智能们”在大模型领域的迸发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深厚的学术积淀、导师的敦敦教诲与雄厚的资金支持下的结晶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张钹、姚期智、孙茂松等教授堪称清华乃至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,他们在清华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多年,培养行业领军人无数,他们的学生又持续传承技术迭代,这也进一步形成了清华系坚实的学术与产业网格。

  孙茂松是清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最早的本科学生之一,尤为关注于大模型的实际应用与前沿探索;图灵奖获得人姚期智教授,于2005年创立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(姚班),有“半国英才聚清华,清华半英在姚班”的美誉。

  而张钹与一众清华教师率先设立“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”专业,推着清华园内相继成立了众多人工智能实验室,补齐了相关板块的拼图。

  这里拥有全国最浓厚的人工智能科研氛围,这种开放而包容的环境为“百川智能们”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正枝繁叶茂。

  如今,除了王小川,更多清华系学子正在医疗AI的路上双手入泥。

  张钹有一个目标,想要用人工智能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。这源于前几年张钹的一次住院手术。躺在病床上,他感觉病房里可以改造的地方太多了。

  的确,人工智能在医学中可以解决大量的实际困难,如深度学习算法的能力,如果可以用在医学影像上,将大有可为。

  实际上,这正是张钹一位博士学生的研究方向: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出一个模型,找专家标注眼底照片,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进步,实现机器辅助眼底疾病诊断。

 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考虑到眼部并发症的存在,每年的眼底筛查必不可少。

  然而,全国眼底专业的医生只有寥寥几千人,日常眼底疾病就诊就占据了他们大多数时间,医生资源分布也不均衡,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眼底医生,这意味着仅靠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些筛查任务,更需要机器的协助。

  2023年,这则模型获得了欧盟医疗器械(MDR)CE认证,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此项认证的眼科人工智能产品,已经在法国、德国等市场生根发芽,铺向市场。

  资本灌溉

  押宝大模型,尤其是医疗大模型是一件苦差事。业界普遍认为医疗行业具有高复杂度、强壁垒的特性,让不少AI大模型公司在医疗方向望而却步。

  这是一场深不见底的资源投入,训练一款高质量的大模型,需要数以万计的芯片集群和云计算调度,并且还要不断追赶被OpenAI堆高的行业标准,一旦开启,就意味着启动了一台夜以继日的碎钞机。

  幸运的是,中国大模型创业,从不缺热钱。

  在资金推力上,清华系庞大的资本版图成为大模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。IT桔子数据显示,早在2022年,清华校友创投圈关系网已经达到1632位创业者、633位投资人。

  百川智能是获利者,在天使轮及A1轮投资中,王小川就拿到了清华投资的支持,不乏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卓源资本的身影,卓源资本正是起源于清华大学FIT楼实验室。

  除了清华系投资,这个赛道还涌入了大厂的聪明钱。AI大模型一方面给全球带来了科技启发,于此同时,AI带来的焦虑也席卷市场,大厂不愿、也不敢错过。

  身处其中,阿里最激进,向“六虎”中的“五虎”伸出投资触手;腾讯采用“海投”式出手,不管是内部自研还是外部投资,只要有希望,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;美团则对机器类大模型情有独钟,月之暗面、智谱AI的投资队伍中都有美团的身影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大模型明星投资标的智谱AI,同时也是AI的投资元老。IT桔子收录了智谱AI自2024年4月至今的17次公开出手,仅2024年1—7月就投资了8家AI企业。

  谦询智库创始合伙人龚斌曾指出,投资领域一直有一种普遍的情绪叫FOMO:Fear of Missing Out,意为“错失恐惧症”——总是怀疑和担心自己错过什么,更为重要的是,害怕因为错过什么而错失更多的机遇。与前一轮融资相比,无论是对于大厂,还是对机构资本而言,这一轮FOMO的时间窗口更短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热潮汹涌,国资背景的资金也在积极出手。2023年底创立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,截至目前已投资9家企业,其中包括智谱AI、面壁智能、百川智能、生数科技、昆仑芯等。

  北京是名副其实的AI创业大本营,笼络的算力供给,也为大模型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。北京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唐建国介绍,北京正加快推进算力中心建设,目前智算总规模超2万PFLOPS。

  与北京共舞的还有上海。近期,上海国资联合米哈游、商汤科技、哔哩哔哩等企业,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,基金规模100亿元,首期30亿元,落地于徐汇区。

  这场属于大模型的投资盛宴还在持续。最新消息是,7月百川智能又完成了A2轮融资50亿元人民币,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、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深创投、小米集团等联合投资,成为国内第三家估值达到200亿元的大模型独角兽公司。其他“小虎”也不遑多让,拿下高融资、估值翻倍的奇迹屡屡上演。

  这是属于AI未来产业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