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访客

2024成智能驾驶“爆发之年”: 企业抢滩上市 冲击万亿级市场

访客 2024-12-31 08:01:15 32854
2024成智能驾驶“爆发之年”:    企业抢滩上市 冲击万亿级市场摘要: 图虫创意/供图 翟超/制图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2024年,是注定被刻进智能驾驶行业发展“里程碑”的一年。这一年,武汉街头的萝卜快跑驶入公众眼球,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...

2024成智能驾驶“爆发之年”:    企业抢滩上市 冲击万亿级市场

图虫创意/供图 翟超/制图

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

2024年,是注定被刻进智能驾驶行业发展“里程碑”的一年。这一年,武汉街头的萝卜快跑驶入公众眼球,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揭开了神秘面纱,中美企业都在智能驾驶赛道上一路狂奔。这一年,速腾聚创、地平线、黑芝麻智能、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等企业纷纷抢滩上市,大量资本涌入智能驾驶行业,行业的“爆发式发展”已成共识。

但同样在2024年,巨大的路线分歧也成为分割智能驾驶行业的一道“裂谷”:特斯拉CEO马斯克坚称纯视觉方案是智能驾驶“正确且唯一”的路,国内车企却大多采用激光雷达方案。路线之争的背后涉及着复杂的产业之争,中美智能驾驶产业似乎正走向岔路口的两侧。

站在2024年的末尾展望来年,智能驾驶行业虽“终点”未明,但“车速”确定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车联网白皮书》预计,到2025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。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,智能驾驶将逐渐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,成为汽车市场的标配。”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。

确定的“车速”:

市场和政策双向推动

今年,智能驾驶产业进入了“上市大年”。大量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在2024年登陆资本市场,为行业发展的快车“加满了油”。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登陆美股市场,速腾聚创、地平线、黑芝麻智能、佑驾创新登陆港股市场,赛目科技也已经拿下了港交所的入场券。

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智能驾驶产业的一大特征就是“持续烧钱”,研发投入巨大而回报周期偏长,上市融资能有效缓解智能驾驶企业的资金压力,让企业能更好地进行这场“长跑”。

地平线CEO余凯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中国现在正处于智能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地平线的上市规模、发行规模是最近3年在境外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中最大的,所以公司获得了非常充沛的资源和资金支持。”

而各地政策也为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“开了绿灯”。2024年6月以来,北京市持续推动《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》立法工作,力争在2025年实施。北京亦庄还将打造自动驾驶场景生态示范区,支持拓展应用场景,按照测试里程6元/公里给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最高300万元支持。

2024年7月,深圳市发布了《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》,提出建设智能驾驶全国示范区,打造智能驾驶先锋,从打造智能驾驶产品矩阵、健全智能驾驶基础设施、丰富智能驾驶应用生态、完善智能驾驶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推动智能驾驶发展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深圳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944公里,累计向19家企业349辆智能网联汽车发放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通知书共1037张。

除此之外,上海、广州、武汉等多个城市也都在推动智能驾驶产业发展,为城市经济增长寻找新动能。从全国来看,2024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《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》,确定北京、上海等20个城市(联合体)作为首批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城市,进一步为智能驾驶产业铺平发展道路。

而在资本和政策助推下,真正让智能驾驶产业“踩下油门”的,是“从10到100”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。据工信部数据,2024年上半年,在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到55.7%,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(NOA)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%。

“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,智能驾驶将从L2向更高级别的自动化迈进,并可能率先在中国形成大规模商用场景。”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专家顾问余丰慧向记者表示。

余丰慧认为,未来智能驾驶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,还将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,如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、智能物流配送、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等,发展前景广阔。

未明的“终点”:

技术路线仍存分歧

尽管智能驾驶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发展,但关于技术路线的分歧持续存在。12月初,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激光雷达技术为“错误的解决方案”,他表示:“在复杂的道路驾驶环境中,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纯视觉方案,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。”

从国内来看,自主汽车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各有不同,但大多采用的都是融合感知方案,这种方案融合了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等多种硬件设备,依靠实时测绘、AI算法等实现智能驾驶,如华为问界系列、极氪007等车型均是如此。

而特斯拉则崇尚完全摒弃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、仅依靠摄像头进行感知的纯视觉方案。以摄像头作为“汽车之眼”,AI软硬件作为“汽车大脑”,让汽车智能驾驶不断逼近人类驾驶的能力。中国仅有极越采用了和特斯拉相同的纯视觉方案。

这背后也涉及着国家产业之争。目前,中国在激光雷达领域占据优势。据YOLE数据,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供应商里中国厂商占据了主导地位,合计取得了84%的份额。其中,禾赛科技占据37%市场份额,速腾聚创占据21%份额,除此之外还有图达通、华为、览沃也名列前茅。中国在激光雷达、传感器等硬件层面的技术和成本优势,推动了融合感知方案的应用。而美国在芯片和算法上具有优势,成为驱动特斯拉发展纯视觉方案的推力。

而纯视觉方案和融合感知方案,其实都属于单车智能的范畴,就像《笑傲江湖》小说中的嵩山派和华山派,虽然斗来斗去,但都属于五岳剑派。从技术路线上看,在单车智能之外,还有“车路云一体化”的路线,要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,增加路测感知,让车端、路端数据相互补充来形成协同,既要有“聪明”的车,也要有“智慧”的路。智能驾驶产业就这样同时横跨在多条“车道”上,一路疾驰向前。

共同的“前路”:

迎接新阶段和新挑战

尽管终点尚不明确,但对无论处于哪条技术路线的相关厂商来说,智能驾驶产业“脚下的路”暂时都是共通的。

余凯向记者表示,智能驾驶未来发展有三大阶段:第一个是“hands off(解放双手)”,司机可以放开双手,让汽车自己行驶,但有突发情况还要自己处理;第二个阶段是“eyes off(解放眼睛)”,司机能够闭眼驾驶,更少接管汽车;第三个阶段是“minds off(解放大脑)”,司机可以完全不用管汽车的行驶,上车就能打游戏、看电影。在余凯眼中,汽车行业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有望进入“hands off”阶段。

无论走哪种技术路线,都要推动智能驾驶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。而“大模型上车”已成为汽车行业迈向智能驾驶新阶段的共识路径之一。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,端到端智驾大模型、智能座舱交互大模型井喷式出现。头豹研究院认为,汽车大模型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:第一梯队公司有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华为、百度、吉利等;第二梯队公司有小鹏、商汤科技、科大讯飞、毫末智行、极越等;第三梯队有蔚来、理想、广汽等。随着技术创新加速,行业竞争愈发激烈。

但对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来说,面临的挑战也是共通的,在芯片等核心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短板。据东兴证券研报,L2级别智能驾驶大概需要2个TOPS(每秒钟可以执行一万亿次操作??)的算力,L3级别需要24个TOPS的算力,L4级别需要320TOPS的算力,所以智能驾驶SoC(片上系统)的算力需要逐渐满足自动驾驶等级的算力要求。不过国产智能驾驶So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一共仅占7.6%的市场份额,大部分市场被海外产品垄断。

“从全球来看,国外一些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起步较早,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。从技术上来看,国内智能驾驶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和稳定的水平,安全性是重要挑战。从法律来看,目前国内关于智能驾驶汽车法规尚未完全明确,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界定责任是复杂的问题。”王鹏表示。

想让智能驾驶产业在未来几年内迈入新阶段,仍需突破技术难题、法规限制在内的一系列难题。2025年,智能驾驶产业仍会是高速增长的一年,它能走到哪一步,且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阅读
分享